English

试解《永乐大典》正本消失之谜

1999-07-11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栾贵明

现存两百余册八百卷的《永乐大典》影印本,不可不谓浩瀚,但它仅为原书的百分之四!

《永乐大典》的产生与散佚

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绪主持编纂,有三千多人参加,历时四载,在永乐六年(1408)修成的大型类书。全书有目录60卷,正文22877卷,11095册。

永乐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。他以“靖难”为名,起兵南下,内战3年,将他的侄子建文帝赶走,自己登上了皇位。此举对当时的士大夫们来说,非同小可,是可忍孰不可忍。永乐帝为巩固皇位,转移人们的视线,提出修撰《永乐大典》,使多数士大夫卷入其中。

《永乐大典》辑存了我国许多秘典佚文,其广泛及珍贵程度为古今中外所罕见。由于篇幅浩繁,它从未刊刻过,只在明嘉靖年间重录过一部,一般称作“重录本”或“副本”。新中国建立之前,忧患频仍,遂致这一部举世瞩目的典籍散失殆尽。据已知情况统计,分散在世界各地的《永乐大典》,仅相当原书的百分之四弱,且均为嘉靖重录副本或其钞本。

这部重录副本,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2)开四库全书馆之际,已发现丢失1000余册2422卷。皇帝下令在全国搜寻,无下落。此后该书又陆续丢失,其间经第二次鸦片战争,光绪元年(1875)清点时已不足5000册。到光绪二十年(1894),仅存800余册,至清未民初更仅存64册了。新中国建立后,经诸多仁人学者广泛搜集,达到了目前的近800卷,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缩微胶卷和复印件。

正本为何一页未见?

《永乐大典》成书于南京,永乐十九年(1421)运抵北京,贮于文楼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2)由徐阶和高拱主持重录后,《永乐大典》正本便消息全无。一万余册的《永乐大典》,总体积约在40立方米左右。这样一部大书怎会踪影全无呢?

正本的下落,历来有四种说法:“抄副后归于南京,毁于大火”;藏于皇史?特厚的夹墙中;清嘉庆间毁于乾清宫大火;焚毁于明末之际。但无法证实。

正本最后一次出现的线索是关键

《永乐大典》正本最后一次出现前后的事件,是嘉靖的丧和葬。

嘉靖帝死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,三个月以后才下葬。次年四月,新皇帝即重奖了抄写该书的儒臣们。这里面的疑点很多。我们有理由怀疑,因急于安排“正本”的去处,以了却大行皇帝的心愿或嘱托,“重录”工作可能并未真正完成,从而造成了“副本”的先天缺少。

入葬事大,表彰事轻,先重后轻,情通理达。但两件事发生得太近了,仅仅二十几天,这不是昭示着重录《大典》与皇上丧葬之事有直接的联系么?

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,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,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于何处,并在官修书目中著录,以彪炳皇恩浩荡。这巳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。《永乐大典》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,成为仅有的特例。这确实令人非常费解。

期待《永乐大典》正本重归人间

尽管天机封锁得异常严密,又有副本存在、水火之灾、流传丧失等种种烟雾,但事实是不可改变的。《永乐大典》正本没有毁亡,更没有消失,它可能就好端端的藏在永陵的玄宫里边!

当然,《永乐大典》是否做了嘉靖帝的陪葬物,在打开永陵玄宫之前,只能是一个推想。通过现代科技的遥感及物理勘探技术来证明这一推断并不难。现在问题是:由地宫运出《大典》会不会遭到损坏?入葬已400多年,它有可能毁于水;如果存放良好,就不会有大的危险。

《永乐大典》正本如能重归人间,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将改写哪些,重写哪些,现在无法估计。但可以肯定地说,将会有许多出乎我们意料的补充或改变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